第一百三十二章 赈灾之案,经世之才
。
环顾四周,确认大堂门窗紧闭后,景明伸出右手从左袖的袖兜里拿出黄绸密旨搁在案上,右手食指和中指将之推向前方,目不转睛地看着奇肃,一字一顿地说:“奇大人出身恬然静远殿笔帖式,应该很熟悉父皇的字迹,您来确认一下,这是否为御笔亲书。”
见景明拿出烨帝亲笔密旨,奇肃霎时惶惶不安,惊悸不已,自己是当年检举阮凊名渎职的都察院官员之一,生怕多年之后会再被牵连。
其实他并没有阮凊名渎职的证据,更没有想要检举阮凊名,却因文书遗失被误认为是检举人。但他百口莫辩,只能认栽。
“本王查过案卷,按照太微宫的惯例,所有复核的涉案呈文皆要经掌印给事中再审落印,会被送至御前的只能是被确认为可作呈堂证供的文书,您应该也想知道,为何最初您经手的那一份漕船例行检修呈文会被送去吧。”
当年奇肃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任上,负责复查工科稽核呈状,考虑到漕船损毁可能是因为漕船检修不及时所致,因此怀疑阮凊名有渎职嫌疑,所以他在工科呈状原文中标记,并附咨文简述疑点。
不幸的是,他经手的那份工科呈状最后呈递至烨帝面前时,并没有附他的咨文,呈状不是作为断案参考,而是变成了定案佐证。
但在阮凊名被削去爵位之后不久,内阁勤贤殿奉旨复核沉船案卷宗时,又找到了他丢失的咨文,故他和时任六科掌印给事中及另一位给事中以玩忽职守罪论处,被贬出京,现今二人分别迁任婆娑府知府、书山府知府。
见奇肃不说话,也不敢上前,景明便将密旨收回,“奇大人,您是聪明人,太微宫文书行移自有章程,呈状咨文不会轻易丢失,何以当年最关键的部分全部遗失?”
见景明把话挑明,奇肃反倒松了一口气,“殿下到底想从老臣这里得到什么?”
“您一身傲骨,出京后不肯依附权贵,无法离开这一隅之地,您是我朝最年轻的传胪,是海州奇氏第一位进士,本该在太微宫中大展鸿图,就真的甘心在此地孤独终老,您不想回海州和妻儿父母团聚吗?”
“当年确是老臣疏忽,以致咨文遗落,误导陛下圣裁,理应受罚,若非陛下宽赦,老臣早已身首异处,绝不敢心生怨怼,只愿守一方水土,安一方百姓,以报圣恩。”
“您既是感念陛下,更应该为陛下分忧,现在陛下的旨意就是要您复述从经手工科呈文到获罪这个期间的全部情况。您的浩然之气令人钦佩,英才也不该埋没,千载难逢的机会,您可要好好把握。”
“老臣谨遵圣意,但时隔多年,老臣唯恐记忆不全,不能完整禀报,还望殿下恕罪。”
“相关沉船案,事权尽归宸断,您只须保证如实相告即可,本王给您三天时间考虑回想,至于您想告诉本王什么,您又愿意告诉本王什么,还请您三思而行。”
“老臣明白。”
“今日本王就是来查赈灾案的,先带南苏县知县上来吧。”
而后三日,未用刑罚,南苏县知县便将自己做的事都向景明交代了,并从中获取宁州青龙军参与其中的关键线索。
景昱得此消息大为意外,未曾想景明竟有这般举重若轻的本领,能在繁复的关系网和卷宗里抽丝剥茧,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重迷网,直抵要害,使得此案从涉及贪墨的普通命案,变成了多人串谋勾结的大案。
明面上景明的确没有像自己和景旸、景晔一样,从小就跟随嘉琼、阴定康等重臣学习理政,烨帝对他可谓是放任自流,鑫贵妃一向紧盯他的动向,也不见烨帝私下安排人教导他。
如若无人对他暗中教导,就算真是他天赋异禀,悟性极高,也绝不可能在入朝一载有余就抵过旁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