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赈灾之案,经世之才
荣获嘉奖之际,求烨帝给饶乐的人谋一官半职。
沉船案烨帝钦点他协理,意在让他多见世面,锻炼他的能力,可他铁面无私,竟丝毫不给他外祖父和母妃留情面,将饶乐的人单独提审,把案子做成了标杆案件,明镜高悬,名震九州。
借着这位青天大老爷的势,景明倒也敢放开手脚,谋划自己的事。他手握烨帝密旨,借机接触因沉船案被贬的都察院官员,亲自询问他们所知的案情,意在把复述的内容与现有卷宗的记录对比,核查是否有出入。
按照计划共有三人,但其中两人皆与赈灾案有关,景明不便和他们单独见面,能拿到的信息有限,眼下只能寄希望于这最后一人了。
因昨夜官驿请了郎中,饶乐县衙内现下生了火盆,但饶乐知县奇肃怎么也没想到会是景明独自前来主持堂审。
“请睿郡王殿下安。”奇肃虽心有疑虑,但不敢含糊,待景明在公堂上坐稳,便躬身行礼。
“奇大人不必多礼。”
奇肃故意试探景明,“恕老臣冒昧,敢问豫郡王何时过来,老臣好吩咐底下人带嫌犯登堂。”
“奇大人又不是不知道驿站昨夜传了大夫,可惜您这炭火白生了,二哥他真是病得起不来了。”看奇肃欲言又止,景明又道:“二哥说了,不许任何人前去探病。”
奇肃尴尬地眨着眼,拱手施礼,“谨遵豫郡王吩咐。”
“午后,会有太微宫的禁军从吉州护送安西厅同知、扶州知州、伯祈县知县过来问话,本王会将他们安排在驿馆,您不必管了。”
“驿馆?他们不是候审的嫌犯吗,难道不直接下狱?”
“案子还未定性,诸人尚未定罪,怎可直接入狱?”
“他们不是此案的重要嫌犯吗?若不关在牢中,难保他们的安全。”
“在县衙的大牢里就真的安全吗,若我没记错的话,您是烨和廿二年被贬出京的,您在太微宫待过,您应该知道,便是靖都的诏狱,也是出过岔子的。”
景明将手中的奏疏杵在案上,身躯微微前倾,眼神犀利,冷冷道:“奇大人,知道婆娑府、书山府的两位知府为什么都折在此案上吗,无罪关押,以权谋私,是为大忌!”
话未说完,于宦海沉浮半生的奇肃恍然大悟,难怪景明来县衙之前让他的内官福祐传话,只许他一人前来陪审,敢情景明就是奔着他本人来的,而他的目的不只是针对这次赈灾案,还有东都沉船案。
沉船案中,阮家嫡孙阮凊名被人举报渎职,但他葬身火海,死无对证,再加上其他人的证词对他极其不利,仅存的证据也不足以洗脱嫌疑,阮家无力辩白,只能认栽受罚。
都说烨帝迟迟不定阮凊名之罪,就是想有朝一日为阮家翻案,但时隔多年都未见动作,本以为是以讹传讹,竟不想烨帝真有此意,更未曾想他会派自己最无能的儿子来主理旧案。
另外,而今上座的这位郡王爷,是与阮家联姻之人,九州之内本不曾有他从政的事迹,风闻倒是不少,说他是个流连烟花之地的纨绔,因为行四,人称“明四爷”,却也是个情种。
婚事传得沸沸扬扬,都说对其妻阮氏一见钟情,为得阮家认可,住在镇国公府极力讨好阮氏,烨帝为了皇家颜面很快便赐了婚。
作为阮凊名的妹妹,若是和皇后一同吹枕头风,那烨帝和景明便是不谋而合了。
然而,结合这两个月有关彻查赈灾案的消息,以及这些天的观察和相处,奇肃也发现自己可能看低了景明。想来,这位掩饰锋芒的睿郡王,可是有备而来。
景明见奇肃神色凝重,不自觉地向后退了两步,想是明白了自己话里的意思,顺手丢下奏疏,以此示意福祐掩门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