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八十年代翻身记 > 第29章 第 二十九 章

第29章 第 二十九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姜宁并没有在自由市场多留, 因为她没打算继续做栗子糕之类的小吃食。

栗子糕,是以前局限于时势、资金以及经验等等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权宜选择。

现在不但改革愈发深入,且还换了杨市这个更大的市场, 原始资金也累计到一定程度,她当然不在小吃食这个累且赚钱不多的摊子上死磕。

她打算进攻服装行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惜由于那场持续了接近十年的革.命,生生将国人的审美观给拗了一个大弯。

在刚过去是七十年代, 人们最崇尚的服饰就是绿军装,街上屋里, 田间地头, 一律灰蓝绿, 艳丽的颜色没人敢穿,也没厂子敢生产。

但审美这玩意, 真能彻底拗过去吗?

不行的, 压抑越久,爆发力越强劲, 从现在往后的十几二十年, 都是服装行业的黄金时期, 尤其开头这几年,几近空白的市场,让第一批下海者真正弄起了浪潮。

姜宁怎肯错过。

至于为何选择服装, 而不是半导体收音机等更加黄金的行业, 那当然少不了人脉资源的约束了。

八十年代初期, 个体户很能赚钱,但要是想更进一步,没有人脉等资源支撑,是根本不可能的。

布匹之类原材料,没门路无法大批进货。

且现在还是国营单位的天下,私人企业还不允许注册呢,姜宁甚至记得,这几年连雇工都是有限制的,“七上八下”争论没明确前,这出头鸟一个不小心,就得成炮灰了。

所谓“七上八下”,是国内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阵痛时期产生的一个特殊产物,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允许出现被视为带有剥削意味的雇工?

雇工,这个后世看来最正常不过的举止,在不久的将来会掀起滔天巨浪,但经济建设势不可挡,于是在上头保守改革两派的角力期间,出现了一个过渡标准,“七上八下”。

根据《资本论》,八人以下不算是雇工,算是帮手。

姜宁的上辈子,曾经听过闺蜜的老父亲遥想当年,就是卖红联起家那个,他说有段时期风声特别紧,他恰好有几个伙伴受不了高额利润诱惑的,只是这几个过界的人,却基本成了典型填炮灰了。

老农民出身的他,一直十分谨慎,曾经被嘲笑过胆小,但事实证明,他才是正确的。

这一点,姜宁深以为然,她只是想乘着改革浪潮,给打好经济基础,让小日子更加滋润而已,如果为了钱冒大风险,那就本末倒置了。

以安稳为头等要务,这行动方针肯定不能变的。只不过,若事业到了一定规模,还面对着求大于供的市场,雇工却不能超过七人,这还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然而想要解决,却不是没有法子的。

找一个国营厂子挂靠即可。

给一些好处,将自家摊子挂在有关联的国营单位名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可这挂靠也不是说挂就挂,说靠就靠的,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脉,要不你捧着钱,也没地儿找关系去。

服装行业的人脉,姜宁恰好有。

二哥姜红兵的单位是林县纺织厂,要知道这林县纺织厂,它不是单打独斗的,它在杨市有一个上级单位纺织总厂。

纺织总厂在本省好些县市都有下级单位,作为一个采购员,姜红兵出差到处跑,外面的人都认识很多,更甭提自己厂子这条线的。

在老家的时候,姜宁就与二哥讨论过这个问题,二哥很支持她,并给了她不少人名地址,还挂过电话打了招呼,让她到了杨市有关系可用。

天时地利人和,姜宁当然是往这方向走的。

主意早已经定下了,只不过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眼下扯办厂挂靠太远了,还是实际点先找个门店,推开了摊子再说吧。

姜宁现在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