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古人教你混职场 > 第26 章 诸葛亮的就职三部曲

第26 章 诸葛亮的就职三部曲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也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他喜欢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两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相,立下了不世伟业。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乐,不仅是说自己的能力强本事大,更是对自己的明确定位。因为管仲、乐仲是帮助齐桓公、燕昭王称霸群雄的相国,也就是说,是运营总监的角色,不是自己做老板,而是帮助老板做大做强的人。

诸葛亮有这么大的本事,为什么不站到前台,自己创业过一把老板瘾?并不是诸葛亮不想当老板,而是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当老板。

三国时,割据一方的军阀,像曹操、袁绍、袁术、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瓒等,至少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于名门世家,这样才有号召力;二是占有一块地盘,这样才有发展的基础;三是手下有一支队伍,这样才不被别人吃掉。诸葛亮只是躬耕于南阳的一个农村青年,他本事再大,到哪里去拉队伍?到哪里去占地盘?还没动手人家就把他给灭了。所以,诸葛亮把自己定位在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是十分明智的。这样依托已有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有了这样的定位后,诸葛亮就按照“谋略大师”的角色来包装、宣传自己。我们看《三国演义》中,无论是老一辈的知名人士水镜先生,还是当地的名人徐庶、崔州平等,说起诸葛亮,都异口同声——谁要是得到了诸葛亮,谁就可以争天下。“诸葛亮是个好军师”,这样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

第二个问题,要到哪里去。诸葛亮二十七岁还在隆中高卧,不是他不想出山,而是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哪里去?诸葛亮这样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的人才,到哪里都会得到重用,这是肯定的,但重用到什么地步,那还是有点讲究的。

比如曹操统一了半个中国,实力最强,平台最大,似乎应该是首选。但曹操这里人才济济,像荀或、郭嘉、程昱、荀攸等,水平高、资格老、功劳大,诸葛亮这样一个无资历、无实绩、无关系的青年人跑去,大概要按部就班从幕僚做起,打拼几年后才能脱颖而出,至于要做到“运营总监”这样的高层,可能还得看运气。

再比如孙权,实力也是很强的,但孙权这里已经形成了以张昭、

周瑜等人为核心的江东集团,都是孙权知根知底的心腹,诸葛亮一个外地人要一下子凌驾于众人之上,是不大可能的,更何况周瑜的能力也不在诸葛亮之下。所以诸葛亮最后选中刘备做他的老板,其实是经过了细致考察,深思熟虑后的决策。

我想主要有这四点。一是刘备志向远大,以“匡扶汉室”为奋斗目标。一个员工事业发展的上限,取决于这个单位的上限,

而一个单位的上限,取决于老大的目标。刘备把目标定得越高,诸葛亮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二是刘备眼下的实力虽然较弱,但成长性好,诸葛亮去了后,可以大展身手;三是刘备集团的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关羽、张飞、赵云是超级武将,而文臣则只有糜竺、孙乾、简雍等二三流人才,诸葛亮去了后,不但是第一,而且还是唯一,能马上担任核心职务;四是刘备为人的口碑较好,待人宽厚谦和,诸葛亮这样一个背景不强的人,不用担心受到排挤。所以,我们看起来是刘备哭着喊着要见诸葛亮,其实应该是诸葛亮主动要投奔刘备的。这就要说到第三点了。

第三个问题,你找什么人?就是说,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自己的规划,把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这方面,诸葛亮也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诸葛亮主要是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树立口碑。比如让水镜先生司马徽说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得天下”的经典广告语,并把诸葛亮比之为姜子牙和张良;比如让刘备很信任的军师徐庶说,诸葛亮的才能胜自己十倍。这种来自知名人士的推荐,比自己介绍自己,当然效果更好。这就是典型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