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古人教你混职场 > 第3章 怎样让自己一鸣惊人?

第3章 怎样让自己一鸣惊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了,立即就望风而逃,一直逃到了长江边的采石矶。宋朝就把这王权撤了职,另派一个叫李显忠的将军去接替。这李显忠关键时刻一点也不显忠,一路磨磨蹭蹭,就是不肯上前线。

在采石矶防守的,是王权手下的一万八千残兵败将,群龙无首,惊惶失措,眼看就要溃败了。

这时候,虞允文上场了。不过,他不是来打仗的,他是带了一批银两、酒肉、棉衣来犒劳部队。虞允文到了采石矶,看见士兵三五成群,东游西荡,连盔甲也不穿,刀枪也不拿,而金军却在对岸准备渡江。跟虞允文一起来的随从们,都劝他放下慰问物资,回头马上就走,反正朝廷只是派你来慰问,没叫你来打仗。你只是个给领导写讲话材料的文官,何必把一条命送在这里?

虞允文却觉得,这时候自己应该坚决地站到前排来。一方面是作为一个负责人的担当,另一方面,也觉得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向朝廷报告,愿意留下来统领部队进行抵抗。朝廷本来见采石矶的军队群龙无首,眼看长江的最后一道防线即将崩溃,正急得团团转。现在虞允文主动挑起了这副重担,当然是大喜过望,就让虞允文就地统帅军队,组织抵抗。就这样,虞允文一个级别不高的文官,一下子就成了统领前线的大将军。

或许连虞允文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这样一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官员,却有着军事指挥的天分。他在采石矶前线激励士兵气,调兵遣将,与金军在长江上打了两场硬仗,把不可一世的金兵杀得落花流水,败回北岸。完颜亮也为部下所杀,宋朝因此而转危为安。

采石之战,以少败多,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与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相提并论的经典战役,而虞允文也凭这一战,确立了他军事家的地位。

采石之战后,虞允文的军事、政治才能为人所公认,在朝廷内外获得了极高声誉,此后一路出将入相,最后做到了宰相。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官员,一般到五六十岁就退休了。虞允文52岁时才从一个级别不高的中书舍人起步,短短五六年就做到了宰相,说起来,全是在采石矶前线的那一次挺身而出。要是那个时候他不敢站出来,恐怕这一生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官罢了。

莎士比亚有句很朴实的话,叫作“人生如舞台”。人生是一个表现的舞台,那么,人就是跳舞的人。舞跳得不好,让你站到舞台中央,只会出洋相。但明明很有跳舞的才能,没有上舞台的机会,那这一身的本事也还是白白浪费。

不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样正确的废话,你把金子埋在泥里试试,它还能发光吗?发了光又有谁看得见?谁知道它是块金子?所以在职场上,我们要时刻让自己站在前排,主动一点,发现机会就立即抓住,这样说不定就成了那个一鸣惊人的虞允文。

当然,怎样站到前排,也是有学问的,什么时候站出来,以怎样的姿势站出来,也要考虑成熟。明明根本没准备,脑袋一热,胸脯一拍,那很可能就成了“站着出来,躺着出去”,闹了个大笑话。怎么个站法,我不妨说上三点供你参考。

第一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就是要让领导的视野里有你这个人。论语中有句话,叫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人了解自己,而要努力让别人来了解自己。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领导用人,只用自己熟悉的人和看得见的人。这话也许是有几分实情。但从领导的角度来说,他能放心地用一个自己从不了解的人吗?空有一身才华却难以得到重用,原因往往就在没有主动展现自己,领导发现不了这块埋没的金子。试问:领导都不知道你,如何重用你?说这话的人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领导看不见你?

许多人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和自己的上司进行接触和沟通,甚至是工作上的接触与沟通也是能“省”则“省”,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平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