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卫玲并不知道,自己被刚刚还亲密无间合作的穿越前辈惦记上了,打算将她拖入官家赵煦的战车上,她此时正在齐云社首届蹴鞠联赛的筹备会议上跟人据理力争。 去年底,由她主动牵头建议,舞阳鞠场的韩睦,齐风鞠场的寇虎,以及自家穿云鞠场三家汴京城最大蹴鞠场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专门用来宣传蹴鞠,传授蹴鞠技术,制定蹴鞠规则与礼仪,组织蹴鞠比赛,考核球员技术等级的组织。 韩睦对这件事可谓是筹谋已久一拍即合,寇虎对扩大蹴鞠影响力也乐见其成。三人当场就拍板定下组织的名称为“圆社”,相当于足协主/席的总负责人唤作“都部署”,由德高望重的韩睦担任。 下设副主/席“教正”“社司”两职协助理事,自然是由寇虎和卫玲担任;设“知宾”负责对外接待,“会干”负责组织赛事。分工明确,组织健全。 谁知接下来,在组织第一届蹴鞠联赛“山岳正赛”的会议中,卫玲却和韩睦在比赛形式和规则上产生了激烈的争执,穿越而来的卫玲极力想要恢复汉时的双球门打法,完全贴近现代足球规则形式,韩睦自然是坚决反对。 宋朝蹴鞠更重视技巧性和观赏性,双球门蹴鞠的激烈对抗早已不见,流行的是花式足球白打和脚踢式排球筑球两种玩法。 身为一介忠实球迷,卫玲对宋朝繁盛流行的蹴鞠后来却几乎销声匿迹有做过详细地了解,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成也齐云社败也齐云社。 齐云社对蹴鞠在民间的风行发展到极盛自然是有重大贡献的,但后来齐云社推出了越来越多的繁文缛节,让比赛变得十分复杂。 他们甚至要求参赛队员必须用靠近皮球一侧的肢体来与球进行接触,否则就要视为违规。对于用什么身体部位接什么方位的球,都被详细规定。后来齐云社更是出版了一些所谓的“规定动作”,谁能全部掌握这些流程,谁才有资格站上比赛的场地。 这些细则的推出无疑让参加齐云社比赛的门槛被提得很高,许多人稍有不慎,在场上做出了违规动作,之后就会被取消参加比赛的资格,造成热爱并投身蹴鞠事业的人越来越少。 人们也逐渐从蹴鞠的爱好者,演变成了观看蹴鞠比赛的爱好者。这虽然让齐云社的组织者赚得盆满钵满,但也让蹴鞠活动在民间的热度持续走低。 到了南宋末年,百姓们如果想要玩蹴鞠,就免不了被一些观看过齐云社比赛的观众们品头论足,更是让蹴鞠从一项自由自在的休闲活动,变成了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参加的专业体育项目,这对于蹴鞠的推广和传承,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而且齐云社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地位,也会采取各种手段打压其他民间蹴鞠社团的发展。这进一步缩减了蹴鞠在民间的生存土壤,最终蹴鞠运动在南宋末年,早已不复北宋时期盛行的模样了。 最终,明清之际,蹴鞠依然迟迟不能恢复到宋代的流行,筑球玩法甚至彻底销声匿迹,最终这也让蹴鞠逐渐被更加轻便的毽球所取代,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这也跟官方禁令分不开关系,朱元璋就曾经发出榜文:“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鞠的,卸脚:做买卖的,发边远充军。”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上有所恶,下亦从之。民间的蹴鞠运动虽然不会一下子就彻底消失,但逐渐走向衰败是必然的趋势,社会风气也开始认为蹴鞠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卫玲当然不可能用这些还没发生的事情去说服韩睦,眼见他们谁都说服不了对方,她缓缓道:“韩都部署,不如就用比赛来决定到底采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