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汴京圆社 > 密会

密会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部分人关注的都是《京报》的内容,而千里之外的润州梦溪园内,沈括却研究起了印刷技术。

“竟是毕昇的活字印刷?但是怎么做到字模大小如一,没有参差脱漏之处的。”

作为将活字印刷记录在《梦溪笔谈》上的人,沈括对活字印刷的优缺点再清楚不过,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点外,活字容易损坏,而且不能保存版片以备随时印刷;版式不如雕版美观,字体没有雕版灵活;印刷容出现脱漏颠倒等缺点都影响了活字的推广。

但在类似《京报》这样强调时效性而不注重排印质量和重印需求,没有必要保存版片的连续出版物上就轮到活字印刷大放光彩了。

沈括将报纸展开,拿火灼水浸,墨迹丝毫未晕染开来,字迹依旧清楚宛然,不见模糊。比他以石油碳黑制成的墨“延川石液”在光泽亮度上自然是不如的,可能禁得住水火又远远胜过水墨和石墨了。

继续细看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与书法相比自然是呆板生硬的,还有一些复杂的字各部首之间也有些各不相干的味道。

总的来说,《京报》会被一些文人嫌弃不够雅致,沈括则看到了它将会在市井百姓中有多么风靡且受欢迎。他把随这批报纸一起送来的邀请信又读了一遍,终于下定决心。

沈括叫来儿子沈冲道:“收拾细软,咱们全家准备进京,你爹这辈子仕途一团糟,或许邀请我去做这《京报》编辑之人说得对,我不适合当官,更适合著书立说格物致知开一脉新学。”

此时汴京城《京报》的报社内,卫玲和文妩馨正在算账,《京报》发售已经满一个月了,从第一期试水的三千份供不应求紧急加印了两千,到现在第六期,印数稳定在将近一万份左右。

十文一份,一期就是一百贯的收入,当然真正赚钱的还是广告那半版。文妩馨身为大股东,财务、印刷、发行、广告等事务部门的大领导,每期都给自己名下的产业以七折价格留了五个广告位。

不然单上广告费收入就足足是报纸销售额的十倍,另一边,卫玲负责的具体内容部分面临人手紧缺的难题,她按照前世办报流程提出“选题”“采写”“编辑”“初审”“校对”“二审”“终审”七步,每步均有时间限制,专人负责。

例如第一版只需摘录邸报,有三个人执行一人总领就够,第二版需要把大量经过短期培训兼职记者的女伎收集来的消息挑选再编辑成新闻稿,工作量巨大,再加上第三版的《三国演义》连载和第四版的科普知识。

基本上卫玲带着柏舟门上下稍有文采的十几个姊妹每期都赶在死线前才堪堪交稿,搞得她是心力交瘁,这才动了招编辑的念头,把科普知识版转交给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沈括她完全能够放心。

虽然她们两个文科生造不出蒸汽机纺纱机,但是动动嘴给个思路让真正的科学家去琢磨,说不定就带来自然科学的跨越式发展,技术进步工业革命提前到来呢。

“我一开始还是把办报这件事想得简单了,光是铸造铅活字和油墨配方的调制就差点让《京报》胎死腹中,没文姊你的财力人脉支持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就办成。”卫玲由衷地夸赞道。

文妩馨笑道:“其实我原先也有过办报纸的念头,所以研究了一阵子油墨配方,最后放弃还是因为觉得没有小说连载的报纸是不完整的,现在遇上你咱们也算是珠联璧合了。”

“我以前看那些穿越文里的女主各种发明创造混得是风生水起,实际上亲自尝试了才知道很多东西没那么容易,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