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政令:封藩如封国
间的一段对话。
两三年前,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共同讨论《汉书》中所载七国之乱。
朱元璋如是问道:“此曲直孰在?”
朱标答:“曲在七国。”
而老朱认为,七国之乱的罪魁应是天子的分封不周,肆意的盘剥诸侯,从而引发动乱。
所以明朝的分封,老朱明确只是对皇室宗亲进行分封,就连老朱的那些干儿子都没有分封的资格。
这样的做法就是考虑到了皇室内部的稳定,同时也削弱了原本掌握军权的名臣名将的实力,从而达到皇权的集中统一,改变了军权分置的窘困局面。
这样哪怕宗藩崛起,依旧是朱氏明权的统治。
而且老朱明确了自己实行分封实际上是为“效仿古代哲王”,并认为这才是稳固朝堂的“长治久安”之计。
这点从对诸王的分封册帖中,也能够看出太祖的殷切期许。
册秦王文:“当敬天地在心……谨兵卫,恤下民”;
册晋王文:“谨尔受封之制,毋忘训言,益修厥身”。
对了,朱梓也想到了自己的册文:“谨以修身,勤以养德,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看看~这可不是殷切期许了,简直就是下达任务了都。
“封藩如封国!”
这时,朱梓突然福至心灵地惊呼了一声。
在明朝自洪武之后,藩王的实力先是经过建文帝的【削藩】,再经过永乐帝的【藩禁】藩王的实力一降再降,并且藩王在后期还成为了大明朝堂的负担和威胁。
但明初朱元璋设立宗藩,其本质上是在诸王之间形成实力的对峙,从而牵制各方,使得皇权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
是真正的强国,利国,可为大明开万世太平基业的善政。
只是之后朱标意外早死,建文帝朱允炆有实在太蠢,永乐帝朱棣又不过大气,才导致了这个【封藩如封国】的政策一再变味!
明初,洪武朝,不仅老朱明白【封藩】的重要性和意义,有远见的文臣大将们也明白。
至少,李希颜和周德兴就明白,直接用老朱洪武三年的这么一道政令来点醒朱梓。
老朱颁布了多少政令没有人知道,通告天下的文书浩如烟海,想要从这里面找到这封快要被遗忘的文书需要消耗的时间是不可计数的。
这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颁布,通告天下,然后遇到阻力,又被闲置起来的政令。
朱梓可不信,这是李希颜突然想到的,他突然想到还能将六百八十九字的政令完整写出来?
这显然是李希颜还没来银川之前就准备好的,或者这就是李希颜已经用过好几次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