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理书 看来痒的地方不仅仅是面颊。……
叛君上的不忠之罪。
“四哥赞同欧阳修的‘为君难’之论,却又反对他对‘朋党’的观点。”
欧阳修认为“君子无党,而小人有党。”君主应当善于利用君子之“朋”,而逐退小人之“伪朋”,本质上还是认可“朋党”的存在。
雍正自杂乱奏章之中抬起头来,“若是欧阳修仍然在世,朕定然会将他诛杀。”
从前隔着朝代封官员为护佑一地之神明,如今又要隔着朝代杀人,当真是好大的威风。
婉襄轻笑了一下,发觉雍正并没有收回目光,而是略带着些得意,看着她整理他这些年的成果。
雍正三年,这一年最重要的事几乎都集中在年家人身上。
敦肃皇贵妃薨逝,年羹尧被赐死。
三年服阕,另外还有一个关键词是“清算”,诏廷臣宣示允禟罪状,并及允禩、允誐、允禵。
也就是到年尾的时候,雍正才下令修撰《大清律集解》和《大清律历增修统纂集成》。
这两本书都是为刑名律法之用,顺治那一代便开始在大明律的基础上订立大清的律法。
而律法也总是在不断完善的,仅仅是婉襄陪伴雍正的这些年,便能感觉到整个社会从法治的角度上看,是在缓慢地进步着的。
《大清律集解附例》这本从顺治年间就开始修撰的书,是雍正六年十二月才终于告成的。
到了雍正七年,对于婉襄而言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年,于雍正大约也是。
这一年因湖南籍书生曾静之案,雍正写下了《大义觉迷录》,并刊行天下。
这是一本充满争议的书,就像是雍正的人生一样。雍正时期这本书就像《圣谕广训》一样为人们所熟知,到了乾隆朝,便立刻被乾隆下令收回烧毁,成了禁书。
这也足见他们父子两人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
雍正见婉襄拿着这本书,忽而叹道:“雍正七年时,朕已经屡发上谕,不许官员言及祥瑞之事。但道曾静案发之后,鄂尔泰数次上奏,言及云贵之地有卿云。”
古人认为卿云出现,是统治者至孝之故。
“那时人人都不齿于鄂尔泰此行,认为他借祥瑞邀宠,朕却明白,他是在想办法支持朕,让天下人都不要误解朕。”
婉襄也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四哥这一生,也并没有辜负鄂尔泰。若非您与鄂尔泰通力合作,如今苗疆土地开拓,建厅立治,也并不能这样快,这样顺利。”
为君难,为臣不易,他们是相得的一对好君臣。
雍正也的确给了鄂尔泰很多,为皇帝重用的时候,鄂尔泰已经年逾四十,自己都以为人生不会有什么转机了。
而后出任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一门皆富贵。
他次子的妻子与慧贤皇贵妃是姐妹,四子同样是云贵总督,娶的是内大臣海望之女。
便是他兄长的女儿,也嫁给了怡亲王府的弘皎做了嫡福晋,即是婉襄常见的西林觉罗氏。
其余诸子亦皆联姻望族,这大约就是武晚沐的家族想要的结果。
雍正淡淡笑了笑,胸中似乎仍有许多未竟之志,“朕近来做梦,常常梦见早年间任用的那些大臣,田文镜,张廷玉,鄂尔泰……”
“有人还在世,有人却已经作了古,朕尤其思念田文镜。”
田文镜是雍正十年时逝世的。
“朕决心任用田文镜时,他与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因处理生童试卷之事是有矛盾的,并无一人保举。”
“无人看好田文镜,独朕一人慧眼如炬,因此朕在朱批奏折之中常常同他说,让他千万要争气,莫羞了朕的脸。”
他低头笑了笑,相比于如今,那时更年轻,刚刚成为帝王时也总有更多的意气,“若是他不辜负朕,朕也决意不辜负他。”
也才有了“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这封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