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穿成谦妃后我在清宫修文物 > 185. 教育 他没得逞。

185. 教育 他没得逞。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只是一个因素而已,其实更像是提醒了朕。雍正八年,十三弟薨逝。去岁蒋廷锡病亡,田文镜乞骸骨,今岁又有许多大臣弃世而去。”

“一个国家不能永远只在失去,科举取士也不应当是唯一的录用人才方法。朕想要看一看,这一次能不能再为大清遴选出一些如诸葛孔明之类的良臣,造福于百姓。”

作为一个君王,他总是有雄心壮志的。

“四哥准备什么时候举博学鸿词之事呢?”

“四月吧。”他很快回答她,显然不是今夜的突发奇想。

婉襄联想到了十一年开年之初,这个月来他的举措,“正月之时,四哥就让各地官员在省会之地,督抚驻劄之所设立书院了。”

一样都是助长读书风气,将来为国家效力。他从来都以教育人才为念。

“从前各省学校之外,地方大员每有设立书院,讲经授业者。但朕以为这些书院,真正有裨益者极少,不过是官员邀买人心,附庸风雅,贪慕重视人才之虚名而已。”

“然而朕已登极多年,时时发上谕训诫官员,如今浮华之风渐止,督抚皆弃沽名钓誉之举,已知崇尚实政。”

“而读书应举之人,亦颇能屏去浮嚣奔竞之习。既如此,建立书院之后择一省之文行兼优之士朝夕讲诵,使士子读书其中,亦兴贤育材之道也。”

建立学校的好处,婉襄当然是很清楚的。

这时代成功的商人并不是那么多的,要想真正改变地位,只能靠家中的儿郎科举出仕。

可因为教育资源的却少,寻常人家要供养出一个能够科举出仕的读书人往往要花费掉几代人的积累。

只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所需要的成本才越来越少,尽管,雍正如今的这些举措,同需要的人群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的。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六省举子赴京会试道路遥远,颇为不易。”

从前看古装剧时,总听剧中人说要筹措上京赶考之路费,如今都是鲜明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会试,朕已传谕内阁,欲于落卷之中择取文尚可观,人才尚可用者添取数人,以示朕格外加恩之意。”

“除朕取中之外,更令考官不限数目,秉公选出次等可取之卷。待发榜之后,朕会另外再派大臣与主考官一同验看人才,再行遴选。“

但这样是没有正式功名的,也没有一同金榜题名的同科,与作为主考官的座师。

“此外,落第的举子除却愿意参加下一科会试者不必报名,如果有情愿此时录用,甘心小就者,亦可以于礼部报名,交由朕所派出的大臣,及主考官遴选。”

算是面面俱到了。

婉襄深吸了口气,歪着头看他,“也不知四哥的脑子究竟是怎样长的,好像什么事都能想到,都能照顾到。”

雍正受了她一句夸奖,更要和她炫耀,“你以为朕就没有替你想么?”

“雍正九年你生嘉祥之前,朕便准备将你的额娘与妹妹接进圆明园照顾你的,后来你妹妹在郊外摔伤了腿,你额娘要照顾她,便不得来了。”

“再过两三个月你又要生产了,这回却又是你大姐临产,你额娘要照顾她生第一个孩子,又不得来。”

“幸而这次你妹妹无事,再过一段时日,进了四月,朕便让人接她往圆明园来。”

婉襄总把自己当成无父无母之人,于家中人事,不过偶尔托付兆佳福晋照顾问候而已。

除却雍正与嘉祥这撇不开的感情,她对旁人多少都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感。

见到家人时自然高兴,若见不到时,也觉得想念有些多余,令她自己不好意思。

不过雍正此时提起,她当然还是高兴的,“只怕是妹妹从小自由散漫惯了,不习惯宫中的规矩。”

雍正笑嗔道:“你又何曾守过规矩?便是朕,也因你而不守规矩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