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闻君知我意 > 第一章 楔子

第一章 楔子

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古董行里有些行道的人都知道,南浔古镇那不大的一亩三分地里有个私人的小园林,话说这国家保护区怎么来的私人园林,那行内人却是都不知道了,只说:或许上面有人?打通了关系?可听着却也不太真实,倒是这小园林里常有惊世骇俗的古董珍宝惹得懂行的人总忍不住去观摩一二,商讨着能不能买到一两个稀罕物什。

小园林倒也不是从古就有,听说是民国时期有位留过洋的先生途经苏州,恋上了一位戏楼里唱曲的戏子,求而不得,后来那姑娘病逝了,先生就买下了那座戏楼改建成了白墙黛瓦,莲池曲桥的园林,在苏州住下了,整日除了教书育人外就是守着那楼亭阁榭,总想着姑娘恋旧,兴许还能再回来。后来老年垂暮,来了位故人开导他,这才将园林转手,撒手人寰了。

诸如这样才子佳人终离散的故事,话本里描绘的是百转千回,甚至被编成了词唱曲儿,人们是不介意用最兴味的口吻去编撰来图个乐子的,说到底毕竟是别人的故事,欢愉也好悲欢也罢,软刀子又没割在自己心口,大抵也是没有多少人在意的。这么一来二去,除了给那座小园林添点凄美的神秘色彩,倒是只给后人留下了点津津乐道的八卦了。

园林坐落的荒僻,几经改造,后院的河田硬生生开了一块改成了菜园,秋天就种类丰富万紫千红的惨不忍睹,最后竟也有了点“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自然意境,园林的现主人据说是位古董商,一双慧眼那是明辩真假,人生的也是斯文秀雅,年纪轻轻却在古董界当的一声“老师”,给园林提了个“杳爻阁”就在前院摆了一众古董应场子做生意。后院却是三令五申的不准任何外人踏进,但凡有不信邪想踏进去看看有什么神通的,最后都在曲折环绕的青石小道上连后院的门都没有找到就被笑得淡然文雅的主人温温和和的扔了出去。

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当作杳爻阁不成文的规矩不去试探了。

明礼的不屑于违背诺言,讨好的不敢拨那片逆鳞,名声显的也拉不下那张老脸。不过,偶尔也有几个财权傍身的,威逼利诱非要进去看看。

这天中午,就有两个二十来岁的二世祖开着辆兰博基尼到了杳爻阁前。

这两位一个瘦黑高长条,一个白胖将军肚,合起来活像一对奔跑的碗筷。

黑的那位祖父那一辈是个招安的山大王,抗日战争的时候给红军提供了不少紧缺物资,自个儿还在前线奋战杀敌,英勇无畏,,叫子弹给轰断了左手的小拇指。父辈早早进了军营,文化不算高,功勋倒是不少,手下的兵训得更是服服帖帖,军威显赫。从小就没把文化当回事,又是老来得子,在老辈的纵容下整天拈花惹草,动不动拿家里人压人。

白的那个是个商业世家的二儿子,像所有的豪门总有的三个儿子的那种,大儿子往往急躁欠考虑,二儿子颓败无所事事,只有小儿子精明谨慎冷静自持。所以从小就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所谓的继承人,就打算拿点股权靠着分红好吃懒做一辈子,顺便凭着点钱仗势欺人。

他们俩一起对着杳爻阁探头探脑,一个拍着将军肚,一个露出黑皮里白的反光的牙齿。笑得得意忘形,站一起活像一对油光程亮的碗筷,假惺惺的就差在一个脸上写钱,一个脸上写个权了。

白胖子满是油光的手里拿着个黑色的墨镜和一把金边的太阳伞,伸着脖子使劲往小道的方向张望,笑得脸上的肥肉堆砌起来,说道:“您说这大夏天的,日头又毒,这前院也没什么遮挡,要不您让我们去后院那招待客人的地方去凉快凉快?”

黑长条装模作样的行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闲闲散散的打量着前院似的踱了几步,呲着牙吸气,八颗牙齿一闪一闪的:“这话说的不错,老板,我跟他那豪门大户养出来的小少爷可不一样,粗手粗脚的也没什么素质,不小心磕着碰着哪儿了,您不也有损失吗。”

他自认为这话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