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六章 备战(九)
无解,从大顺的史书中翻出来一些史书留名的玩政治、抓军权、抓钱袋子、纵横捭阖的高手,破这个局还是很简单的——对那些历史上排名靠前的枭雄来说,这开局真的很好了,根本上不得有难度的档次。
至于说此时有资格入场的几个势力中,大顺恰就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大顺和孟加拉的贸易,也就限于硝石。
没了。
大顺既不买孟加拉的棉布。
也不买孟加拉的鸦片。
更不买孟加拉的乱七八糟的其余货物。
大顺和孟加拉的商人集团,没啥交集。
不是清高,而是交集不了。
大顺赶走了荷兰人,鸠占鹊巢之后,孟加拉把控对外贸易的那群人,早就找过大顺。
大顺和他们的贸易交流,可以说是无趣的。
大顺问:哎,我们这有棉布,你要吗?
孟加拉商人说:我们也有,我们的平纹细布,是印度最好的棉布,还寻思卖给你们呢。
大顺问:哎,那粗布要吗。
孟加拉商人回道:不要,我们这的粗布产量,也是印度第一。
“丝绸呢?”
“拉杰沙希的丝绸,比你们的次点,但也比奥斯曼和意大利货强。”
“糖呢?”
“巴达维亚之前的华人奴工起义,就有我们孟加拉糖大降价的一部分缘故。”
“宝石呢?”
“我们自己产的不比锡兰少。”
“金粉呢?”
“我们是逊尼或者什叶,不是印度教的,不喜欢这玩意儿。我们倒是出口稻米、鸦片,你们要吗?”
“不要。鸦片不让抽,抓着就是死;稻米运到需要的地方,挣不着钱。”
两边交流的半天,发现要么就是货物同质化,卖不出去;不同质的,比如鸦片,大顺是不让种,不能不能种;稻米理论上大顺肯定有缺口,问题是海运方便的地区,大顺粮价非常稳定,不挣钱。
两边的贸易额,小的很。
孟加拉的把握了贸易的那群人,当然亲英,因为英国人在他们这买货,并且力求试图减轻对大顺的货物依赖。
故而,大顺入场晚、贸易额小,反而成为了大顺的优势,因为显然大顺是一个有志于拿回贸易权和关税权的孟加拉统治者理想的合作伙伴。
这有点像是个奇怪的以史为鉴。
阿富汗人,可能统治印度;马拉塔人,也可能统治印度。
但一群海上来的人,怎么可能会想到统治印度,并且以收税为目的统治印度呢?
故而那位20来岁的继承人,很早就和大顺这边搭上了线。
他的小心思,刘钰那边,在看的清清楚楚。
玩好了,其实也算是一箭双雕。
这位小继承人,不反英,因为还要和英国人做生意,大顺又不买孟加拉的货。
只是想要把贸易主动权和关税主导权,拿到自己手里,赚钱。
大顺一直在购买孟加拉的硝石,而且大顺还是有些特色货物的,比如瓷器什么的,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也能拿到货,靠着销售网络和在孟加拉的势力让大顺这边没法卖。
所以,这位聪明的、觉得自己可以纵横捭阖的小继承人,主动找上大顺,想要一箭双雕。
承诺将来大顺获得孟加拉硝石矿的独家购买权,承诺对大顺的瓷器等货物免税。
如果大顺下场,那么中英之间的贸易肯定完了,两国必然发生剧烈冲突,大顺也肯定会查封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大顺的商馆。
中英贸易完了,他自然还可以继续和英国做生意,继续卖他的棉布丝绸等货物。毕竟孟加拉是仅次于大顺的手工业强国,很多可替代的选项。
到时候,他既让英国东印度公司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和他贸易;又能借大顺的手,帮他把关税权和贸易主导权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