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刺史府 -
又退出去,待屋里又只剩下他们母子二人,卫嘉玉从手中茶盏的轻烟里抬起头,看见她低头翻看着着手中的账簿。
卫灵竹还在长安的时候便是京中出了名的美人,现如今虽已四十多岁,依然不减丽色。窗柩下,女子一头青丝松松用一根檀木簪挽着,很有几分江南美人的温婉,叫人误以为她理当自小就在这烟雨朦胧的水乡长大。但二十多年前,谁不知道“潮头三尺浪,船头一点红”的卫家五姑娘,是长安船帮里最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物。
当年闻朔一走了之,不少人等着看她笑话。结果她领着船帮出了趟海,半年后回来,转眼又风风光光地把自己嫁进刺史府,带着卫嘉玉到了金陵。
继母难为,为了不给她惹事,卫嘉玉小时候就独自一人待在自己院里不常出去,更谈不上与她亲近。何况,不知是不是因为闻朔的关系,卫嘉玉总觉得他的母亲或许也并不希望常常看见他。他在刺史府住了两年,直到卫灵竹生下万鹄和万雁,他才上静虚山拜入九宗,至此再很少下山。
“我三个月前就给你写信提了你妹妹成亲的事情,按理你半个月前就该到了,怎么现在才到金陵?”卫灵竹问完又自觉语气过于生硬,略微和软了些,“可是山上太忙了?”
卫嘉玉回过神解释道:“我先前去了一趟沂山,半路收到来信,于是耽搁了。”
“你去沂山干什么?”
卫灵竹本是随口一问,卫嘉玉停顿片刻,还是如实答道:“那人在沂山。”
有关闻朔的话题多年来一直是他们母子间一个心照不宣的禁忌,卫灵竹猝然间听他提起,竟有片刻失神。等好不容易收敛心神,才若无其事道:“他如今过得如何?”
“这些年他独自带着一个女儿,在村里教书为生。可惜我到沂山时,他已不在那儿了,只见到了他的女儿。”已过去许多年,他又有了孩子原本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卫灵竹倒不像卫嘉玉第一回知道此事时那般反应,只问道:“比你小上几岁?”
“七岁。”
卫灵竹一怔,已微微皱起眉头。卫嘉玉见她神色,知道她心中想的什么,又开口道:“这孩子与他应当并无血缘关系。”
“你怎么知道?”
“这孩子出生在小满那天,按日子推算,那年夏天你从江州回来受了重伤,在府上休养三个月,那段时间他衣不解带在府里照看你,未有一日离府。”
听他说起这事,卫灵竹也有了些印象,那是当年他们一家三口少有的相聚日子,对卫嘉玉来说也是童年少有的好时光。她当时甚至想过等伤好之后,便离开水帮离开卫家,三个人随意去这世上哪个地方,可惜这些话还来不及告诉那人,第二年他便留下一纸和离书,离开了卫家。“是个怎样的孩子?”
“桀骜不驯。”卫嘉玉想了许久,一时竟想不出合适的字眼来形容。但说这话时,唇角又有自己都没察觉到的轻微笑意,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说了什么好话。
卫灵竹察觉到他的不寻常,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淡淡道:“看样子是个好孩子。”
窗外有风吹过竹林,竹叶发出一阵“沙沙”的轻响。卫灵竹看着窗外,似乎陷入了那些困住她已久的回忆里:“当年他走的时候,我以为是因为他厌倦了这画地为牢一样的日子,没想到,他是换了个地方,又将自己困了起来。”
“你不恨他?”
“你不知道他过去是个什么样的人。”卫灵竹转过头看着他,风马牛不相及地说,“听说后山祠堂的碑亭上,螭龙嘴里衔着一颗东海打捞来的珍珠,太阳底下有五色之光,能保一方风调雨顺,你说会不会是真的?”
卫嘉玉不明白她为何忽然提起这个,但还是回答道:“祠堂修建已有三十多年,中间数次修补,这么多工匠上过碑塔,拇指大的珍珠也该叫人换走了,怎么还会留到现在。”
他说得自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