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宦海(科举) > 宦海(科举) 第24节

宦海(科举) 第24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从小到大,他跟顾芝的感情最为要好,自然不想他二姐今后嫁得不如意。

再则来说,不仅是为了给家里的三个姐姐撑腰, 就是为了他今后的前程,顾云浩也没有丝毫退路可走。

本朝的县试乃是三年两考,隔年一次, 为了方便集中应晋府试, 各县的县试都是差不多同时举行。

一般在县试开考前的一段时间, 县里就会贴出公告榜文,告知全县学子县试的相关事宜。

因县试大多是在二月间,所以这年顾云浩刚过完十四岁的生日,临川县就贴出了榜文,定在二月二十四进行县试。

所谓县试,乃是由本地知县主持,并亲自阅卷。

因着考虑到参考学子众多, 知县分身乏术, 县里的教谕和训导, 也会参与其中, 作为监试官,并参与阅卷。

在有的县里,知县还可以让自己信任的刑名师爷襄助县试事宜。

当然,县试的一切事情,都还是以知县大人心意来决定。

除了决定学子县试取与不取之外,知县还可自主决定县试一共分为几场。

以本朝来说,县试大多是考三场或四场,但有的县也会考五场。

第一场最为重要,被称为正场,若是考得好了,就会直接被取中,等待参加四月份的府试。

当然,第一场取的人数是比较少的。

这也属正常,毕竟一场考试虽然能看出些功底,但为着谨慎而言,知县一般都会再看看后面的考试。

虽然第一场取得人数少,但知晓关键的学子们都不敢小瞧。

因为这一场考试下来,知县大人看了众考生的卷子之后,取与不取,心里就有了个大概,只是会根据后面的考试稍微调整罢了。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第一印象了,若是第一场的卷子知县看着心里满意,第二场又没什么失误,基本就能取中了。

所有一般来说,第二场取中的是最多的。

后面的第三场、第四场则相当于是捡漏,是为了看看有没有什么沧海遗珠之类的作用了。

虽然一场取中对于知县来说会担些风险,但朝廷的规矩在那里,各地知县们即使再谨慎,也不能不取,只是减少取中的名额罢了。

所以只要是正场取中的,那基本都是文章写得很合知县心意,且有一定实力功底的学子。

民间俗称的案首,在县试这个层面,实际就是正场取中的第一名。

虽然县案首这个名头没什么看得见的实惠,但内里还是很有作用的。

首先是代表了知县的欣赏和认可,能在知县面前留下个印象,以后在县里说话办事都方便许多。

更重要的是,一般府试的时候,知府若是没有特别的不满,都会给属地的知县们一点面子,将各县的案首取中。

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考中了县案首,府试基本上也就能考中了。

县试的第二场也叫初复,第三场称次复,第四场为再复。

每场考试都只考一天,隔三天一考。

每一场考完后的第二天,县里的就会放榜,公布当场考试取中的学子姓名。

若是取中了,就不必参加后面的考试,没取中的就会一直考下去,直到最后一场。

临川县的知县姓胡,据说年纪不过三十多岁。

这位胡知县乃是两榜进士出身,行事沉稳老练,想来是属于对仕途还颇有雄心的那一类人。

不知是出于什么缘故,胡知县到了临川县后,每次县试都是决定只考三场。

但就是只考三场,这其中的工作量也不小。

要知道他们淮安府一带,虽然不及苏杭的鼎盛文风,但却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参加考试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临川县又临近府城,不论是人口还是文风,都要比其他县强些,故而每次县试参考的都有一两千人。

所以临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