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命 第104节
用怕他闯祸。
听姜蜜说完他娘家的事,卫成也把大叔公的回信看了,他不光给二老念了信,后来进宫的时候还跟皇上回话来着。说那幅耄耋富贵图送回去之后,立刻轰动十里八乡,大叔公回信来说能收到这份礼这辈子值了,让卫成替他给皇上磕头。
又说事情传开之后陆续有人登门想借皇上墨宝一观,大叔公生怕展开的次数多了把画损坏,轻易都没拿出来,有些诚心诚意的才给看了。因为家里没合适的地方悬挂,那幅字画被他供起来,准备妥善珍藏留给子孙后代做传家宝,让他们知道老头子也风光过……
卫成回话回得特别实在,皇帝听着有点意思,说你大叔公是个妙人。
又说送礼嘛,能送到心坎上就好。
老人家这么喜欢,就请他好生保重身体,等十年后还给他题字。
卫成又谢了一回。
“朕听说你前段时间在给儿子寻摸西席?可寻到了?”
“劳皇上牵挂,臣运气不错,已寻到人。”
“你倒顺利,不像朕,为了给大皇子配个伴读没少费心思。”
“无论先生或者伴读,都能直接对人产生影响,自然要慎重。不怕皇上笑话,微臣平常在衙门做事也没那么犹豫过,为选出一位才学包括性情都很不错的先生,那阵子没少挑剔,也招了许多闲话。前段时间曾听到旁人议论说犬子不过六岁,请个启蒙先生带着认字而已,眼光倒是不低,说他这么金贵且看二十年后能有多大出息。那话不中听,臣并不往心里去,想着最后能请到合心意的人已是幸事,旁人要说,由他说去。为儿子谋划是父亲应该做的,他日后出息与否看他造化,臣总得把责任尽到,不能失职。”
皇帝听着点了点头。
三字经里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孩儿年幼的时候是容易受方方面面影响,慎重些是为他好。
两个年轻的父亲互相交换了些育儿心得,聊着又说到朝廷上的事,待卫成出宫都不早了。
君臣二人说话之时,姜蜜铺上纸张提笔给娘家回信。先说了些府上的事,让他们放心一切都好,然后才切到他们最关心的话题上,让正在开蒙的好生打好基础,做学问就像起房子,地基不牢房子盖起来也不好住人。反正基础的东西先掌握了,哪怕小地方上夫子能教的东西不多,至少把他教的学会,感觉他不能再帮你更多再写信来……
姜蜜把卫成那番话转述过去,让娘家也别再惦记什么注解了,做人不能太计较得失,得往前看。
第136章
姜蜜的答复的确是喂她娘家吃了颗定心丸,之前为那套书纠结了半年,之后也不敢说彻底释然,好歹不那么难受了。再说起来也不过是吐槽卫大卫二自己没本事还见钱眼开,坑了后代子孙。
写过去的信上有提到老爹在给狗子寻摸亲事,姜蜜听说了也不好装不知情,她也给了个话,说哪天亲事议定了,还是递个话来,做姐姐的等着给他添喜。
又因为不放心后娘,怕她盯着家世背景选媳,精挑细选娶回个搅家精来。姜蜜说到娶妻当娶贤,人贤惠能持家孝心好的最要紧。媳妇儿娘家再好也不过给添副陪嫁,人嫁出来了还能时时刻刻为她操心善后?即便家里爹娘肯,兄嫂肯不?
一副陪嫁值当什么?
若人强,穷也能白手起家;若人不行,再多钱都能败光了。
这些道理哪怕姜蜜不说,姜大嫂能想到,她能想到却不一定会多管闲事,毕竟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狗子要说亲,他父母俱在没得由伯娘比手画脚。
既然姜蜜挑明写了,姜大嫂让男人走了一趟,找二兄弟。
倒是没提信上如何如何说,只是问他看好没有?姜父摇头:“我就这一个儿,结媳妇的事总要仔细些。”
“是要仔细些,咱们家虽然没出个本事人,仰仗蜜娘在十里八乡得了脸面,尤其卫三郎同那两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