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临川王厨房动刀 小志公初试牛刀
志公听说皇帝换上僧服来出家了,好奇地跟着知客僧出去看。
了尘方丈走在最前面,只见大雄宝殿外面,站着梁武帝最宠信的“恩幸官”,叫萧三,是梁武帝的亲信宠臣。
“恩幸官”是宋、齐、梁、陈四朝特设的官职,就是中书舍人,拥有很高的权威。中书舍人往往又兼任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这么一来,中书、门下两省皆在“恩幸”的掌握之中,就相当于清朝的军机大臣!
梁武帝用人唯贤,萧三并不是皇室宗亲,而是从平民中简拔而来,为人精明强干、忠心耿耿,与梁武帝一样,是个文武全才!
了尘方丈上前与萧三见礼,问他:“大人,皇帝为何忽然要出家?”
萧三叹了口气,说:“皇帝一贯信佛,几年前(527年)3月8日,出过一次家了!今天他又要出家,说是做皇帝也没意思,还是摆脱不了生老病死......”
了尘方丈叹息道:“大人,你是天子近臣,劝劝他呀!修佛不一定非得出家,身居帝位,治理好国家,造福黎民,这也是大乘菩萨道啊!六道众生皆可成佛,佛经写得清清楚楚,何必非要出家呢?”
萧三说:“方丈,我受皇帝影响,也看了不少佛经,这些道理我岂不知?可皇帝听不进我的劝谏,除了保护他之外,我还能做什么?”
了尘方丈沉吟片刻,眼睛一亮,说:“我有个法子,能劝皇帝回心转意,但要大人帮忙!”
萧三喜道:“什么法子?你快说!”
了尘方丈说:“皇帝要出家,无非是表示虔诚,以身事佛。老衲准备去见皇上,劝说皇上让大臣们捐钱赎身,估计皇上会答应。”
萧三问:“为何?”
了尘方丈说:“皇帝一人出家,佛教只不过多了一个苦修的弟子!佛家最重布施,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如果皇帝答应让大臣们捐钱为他赎身,就等于这些大臣都皈依佛、做了佛事!皇帝以一己之力度了这么多人,功德自然比自己出家大得多,我估计皇帝会答应!”
萧三颔首道:“有道理。现在皇宫里都被惊动了,王爷们、大臣们正往这里赶,待我和他们商议一下再做定夺。皇帝的性格你知道,现在去劝没用的,还是过几天再说吧。”
这边萧三和了尘方丈正商议着,志公早已悄悄进了大雄宝殿,躲在一根柱子后面看皇帝。
皇帝身材高大,跪在蒲团上拜佛,上半身比志公还高!
志公仔细观察,梁武帝长相十分奇特!面容粗犷,膀阔腰圆,像是胡人,虬髯如钢针一般布满两腮!
今天是阴天,大雄宝殿里比较昏暗,神案上点着一排红蜡烛。烛光之下,志公发现梁武帝脖子上竟然有一圈白光!更奇怪的是,烛光照映下的梁武帝竟然没有影子!而且两骻骈骨(骨头连在一起),头顶上隆起一块......
这时梁武帝开口祷告,志公发现他舌头上竟有倒八字齿痕!
志公呆呆地看着,大雄宝殿外面喧哗起来,涌进来一大帮人!
这些人志公都是初见,为首一人一身道袍,三缕长须,道骨仙风,正是著名道士陶弘景,素有“山中宰相”的称誉!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陶弘景是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30岁左右,他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陶弘景在茅山得到仙人杨羲、许谧手书真迹,又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四年后,他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
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但他坚不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