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下 得地利营建青龙镇 获人和组建警卫队
经十分讲究科举的出身了。因此两个也算是“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一看耶律楚材的样子,大约猜出他不过是屡试不中才跑来柴安风这里当幕宾,所以才出言羞辱他的。
可惜这两个官儿的视野,也就跟井里的青蛙差不多,完全看不透耶律楚材的身份。
于是柴安风笑道:“这位先生复姓耶律,是我在金国笼络的。说起出身么……他当过成吉思汗的亲信谋士!”
原以为报出“成吉思汗”这四个字,一下子就可以把这两个小官吓傻了。
谁知他们似乎从来没听说过“成吉思汗”这位草原霸主的名字,面面相觑了一番,才听包克凯道:“成吉思汗?不知是哪家的商号?哪个衙门的大人?下官看也没什么才干,否则怎么连个功名都考不取呢?”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作了欺人计。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字,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得来肩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孚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是后世文人写的一篇《时文叹》,讽刺的是那些靠着一篇八股文混到功名的昏头官。
宋朝时候虽然害人的八股文还没有问世,可科举制度的弊端却也反应了出来——会写科举文章的
,并不一定就是饱学之士,反而容易录取一些书呆子。再加上宋朝固有的官僚文化,当官的只会讨好上级,官场上两眼一抹黑的呆瓜也不在少数。
柴安风今天不巧,就遇到了这对活宝,成吉思汗这个威震天下的名字,他们都没听说过,真是哪里找理去?
不过好在耶律楚材这样的大才,已经做到了内外通吃、软硬兼施,还真在科举场上取得过一定成就——成就不高,也就殿试第一名状元及第而已……
于是柴安风小心翼翼地咳嗽了两声,问道:“请问两位上官,不知大金国科举的水平,同南宋朝相差多少?”
“嗯……”苏州知州聂晓明想了想,还是老实答道,“相差无几……大金国文风不弱,如遗山先生元逸之(即元好问)者,领袖文坛,比起南朝人士似乎更胜一筹。怎么这位先生也考过金国科举么?”
“不错,确实考过。”柴安风莞尔笑道。
“那——”聂晓明有点吃不准了,按说在金国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的,十有八.九也就在金国朝廷当官了,通常是不会跑到宋国来的,更何况是当一个完全没有功名的幕僚师爷,可看柴安风对此人的重视程度,又不像是寻常庸才……
知县包克凯城府浅一些,舔着脸问道:“那不知这位先生中的是哪一科的举人?”
“举人?”耶律楚材一愣,“学生是恩荫的进士,直接考的殿试,从未考过举人。”
“噢哟,原来这位先生还是勋贵子弟,失敬失敬。”聂晓明拱手寒暄道,心中却又升起一份不屑来:原来是靠着祖上的功劳,才混了个进士的头衔,大约殿试之时也没考上什么好名次,觉得在金国混不下去了,这才跑到宋国来混口饭吃。
聂晓明自以为找到了正确答
案,心中的喜悦一下子反应到了脸上,朝着身边的属下包克凯使了个眼色,嘴角轻蔑地往上一扬。
包克凯体察到了上司的心意,便问道:“不知这位先生高中殿试第几名啊?”
“这个……这个……”
耶律楚材嗫喏着没有明确回答。在他心里,科举不过是进入官场的一块敲门砖而已,考得好、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