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蔡襄除了书法一绝外,还有哪些长项而名列"宋四家"?
重水利建设,制作《龟湖塘规》,加强水源管理,调处用水纠纷。
在离任的路上,还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解决了附近百姓饮水和灌溉问题。为此,时任晋江县令的王克俊专门在摩崖刻下&34;蔡公泉&34;留记感念。
1061年,蔡襄第三次回到京师,授翰林学士,权理&34;三司使&34;,主管朝廷财政。次年,宋英宗继位后,正式任蔡襄为三司使,但蔡襄主张的财政改革措施与英宗的想法不一致,所编的《国论要目》也被束之高阁。
蔡襄见此,只好自请外任,于治平二年(1065年)&34;知杭州&34;,授端明殿学士。次年,因母亲过世,辞职&34;丁忧&34;,护丧南归。
转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56岁的蔡襄在家中逝世。后追授为吏部侍郎,累赠少师,谥号&34;忠惠&34;。欧阳修为之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缅怀。
三、响誉天下的书法&34;蔡体&34;
蔡襄除了为官正直官声不错政绩婓然外,他的书法成就,其实响誉天下,更为突出。
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蒂并称&34;宋四家&34;,他们四位书法家的书法可谓各有千秋,自成一体。
苏体&34;丰腴跌宕&34;,黄体&34;纵横拗崛&34;,米体&34;俊迈豪放&34;,他们三位以行草、行楷见长。
而蔡襄的书法&34;蔡体&34;则以正楷见长,亦擅行书、草书,风格&34;深厚端庄、淳淡婉美&34;。传之于世有名的代表作品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帖》、《蒙惠帖》、《陶生帖》、《郊燔帖》以及《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珍品碑刻。
蔡襄的书法,无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视为珍贵的藏品。
《宋史蔡襄传》中就曾记述:&34;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34;
撰写《琴史》的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亦称:&34;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34;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将蔡襄的草书作了极高的评价:&34;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34;
四、有名的文学家、茶学家
此外,蔡襄的诗文清妙,有《蔡忠惠公全集》问世,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有四百多首流传至今,有名的作品如《落花》、《北苑十咏》、《上元应制》、《梦游洛中十首》、《送张处士二首》、《过天津桥》等。
其中《落花》一诗颇有意蕴,让人回味:
何事苍苔数点红,晓来花片落春风。
不惜春色兼花尽,今古此情无处穷。
蔡襄在茶学上的研究亦不凡,前面已提及,他乃颇有建树的茶学家。
突出表现在他&34;知建州&34;任上,着力抓茶产业的举措。当时建州的茶叶就小有名气,称为&34;北苑御茶&34;或&34;北苑贡茶&34;,早在唐代就有&34;建茶&34;、&34;建茗&34;的记载,后被南唐李后主钦定为&34;龙茶&34;。北宋时,丁谓任福建路转运使,监制&34;龙茶&34;,注重御茶采摘的&34;早、快、新&34;。那时的北苑茶,便已知名,号为珍品。
蔡襄接任后,将北苑茶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时称北苑茶&34;起于丁谓,成于蔡君谟&34;;蔡襄则创小龙团&34;以进,被旨仍岁贡之&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