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不讲理的权利
皇帝还是老一套,有事大家先说话,朕先听听,真实意图不暴露。
贾琏这边飞快记录,边上的起居注官表情凝重,似乎在担忧饭碗不保。
“陛下,臣以为西域战事不可久拖,应即刻派员前往,探明究竟,尽力以招抚为先。如不能抚,再论其他。再者,西域乃王太尉的一言堂,为全王太尉之名,应遣重臣为辅。”
作为一心想取代孔照的次辅梁道远,第一个站起来说出了带有点阴谋论的话。
什么意思呢?这有没有可能是王子腾刻意制造的结果?他派去的使臣为何被扣押?南疆的大小霍卓部,头那么铁的么?没看见当初能逼着南疆跪地求饶的北疆,都杀出多少无人区么?北疆的牧场上,还有多少失孤没来得及掩埋呢?
听到这里的贾琏,手上的笔顿了顿,差点写花了。抬头看一眼梁道远,心里默默的记住了他的形象,这老银币,坑人的时候,手段可谓润物无声,还为全王太尉之名。你信不信,王子腾当面的时候,你肯定不敢说这个。
贾琏抬头的瞬间,承辉帝也看向了贾琏,没别的意思,就是想看看贾琏的反应。
作为内阁中梁道远的对头,李清站起后冷笑着先看一眼梁道远才不急不忙的说话。
“陛下,西域距离京城,何止万里?八百里加急都要跑半个月。王太尉戎马一生,为国家尽心尽力。同朝为臣者,无论如何都应该相信王太尉的忠贞与操守,不了解西域的风土民情实际情况者,说一些冠冕堂皇不负责的话不妥。从朝廷利益出发,现在也只能也必须无条件信任王太尉。正所谓,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西域之事,只能拜托王太尉全权处置。”
李清说完后,梁道远的表情看着没有丝毫的变化,很有鼻梁顶着刀尖也能面不改色的风度。这养气功夫,真是令人佩服的很。当然了,李清说的也比较含蓄。
承辉帝把目光看向张廷恩,那意思很明显。
“陛下,王太尉西域不安,西北无宁日之言,臣以为大善。朝中财政,随着铸币推广,以及银行的建成,户部账目上大大好转。再打三年,咬咬牙也能挤出军费。再者,王太尉体量朝廷的难处,主动为西域征战的将士在银行开户,军饷直接存入账户,而不用运往军前。就这,难道还不够么?是问有哪个将领,能做到这一步?”
承辉帝欣慰的看着张廷恩,什么叫为朕分忧?这就是标准答案!
比起以前的户部尚书,整天叫嚷着请陛下开内帑,张廷恩就从不说这个话。
顺便张廷恩也没忘记背刺一下梁道远的小人之心,你见过哪个有异心的将领,老婆孩子最亲的族人都在京师安家,将士的军饷直接留在京师银行的银库里?就给将士直接发一个存折的?这样的人要是有谋反之心,单就这些军饷的存款,都能让将士们动手先拿下他了。
底层的杀坯们,在万里之外的西域卖命,不就是为了一家老小能过好日子,求一个沙场功名,光宗耀祖么?
孔照听了张廷恩的话,忍不住开口:“张相,慎言。梁相也是为了王太尉好,毕竟人言可畏。”孔照着话什么意思呢?别扯什么论迹不论心,大家史书都没少读。涉及到皇权的时候,那真就是自由心证了,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就该自证清白。
文臣比起武将,也就这点优势了,张廷恩,你不要屁股坐的太歪。
武将的原罪是啥呢?就是经历晚唐以及五代十国之后,历代皇帝都有心理阴影。
那句“皇帝,兵强马壮者居之。”真是刻在了后来的每个皇帝的心里。
证据,要什么证据?你又不是普通人!
本质上是这样的,你蹲在地上玩手机,我穿着裙子,你就有偷拍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