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彩舞现世
带头叫好。
台下,卸去戏装的孟小冬原想将一块随身的玉如意赠送给骆玉笙,谁知却被对方拒绝。戏园子老板刚想说话,就见孟小冬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你别看这孩子人小,可机灵着呢。她要的是光亮,是一片天哪。”
孟小冬说得没错,只要不拍戏,骆玉笙就会抬头看着天,喜欢见着光亮。也正因为这样,江南女子的她选择转行学唱京韵大鼓。
当时,梨园行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戏不进北京不响,曲不入天津不鸣。唱大鼓要是在天津叫了座,那才能真正成了角儿,成了腕儿。
于是在养父骆彩武去世后,骆玉笙正式给自己取了小彩舞的艺名,斗着胆子来闯天津卫 这道关。
1936 天津
这既是日本人进驻天津卫的第三年,也是七七事变发生的前一年。
这一年梨园行出现了一件大事,金嗓歌王小彩舞享誉津门。消息在报纸上一经刊登,唱曲的戏楼险些被人踩平,每天都有很多人络绎不绝地前来,争相一睹她的风采。那时,台上台下无数人跟在骆玉笙的身边,众星捧月般的为她鼓掌叫好。甚至许多当地的达官贵人也纷纷献殷勤,每场演出前都会送来花篮,想要与她结交。
与此同时,小彩舞的表现也引来了同行的嫉妒。某天演出时,唱梅花大鼓的蓝玉还没唱完,台下的观众就纷纷喝起了倒彩,一致要将其赶下台,换小彩舞上来唱。
蓝玉是天津曲艺行里唱梅花大鼓的头牌,当初戏园子老板韩生为了请她,好话说了一大堆,还额外破例提前支了三年的戏资,如今吃了这亏,怎可能善罢甘休。
于是在小彩舞下台后,先是一顿挖苦打击,随后添油加醋地将这件事告诉给了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刘宝全。
“刘先生,您可是京韵大鼓的创始人,那小彩舞算是什么东西,怎可抢了你的风头?若你连问都不问一句,别人还以为怕了,这以后还怎么了得?”
这一番说辞果真奏效,很快便引起了刘宝全的共鸣。当初小彩舞来天津卫时,他正在北平演出,还从未与其打过照面,如今可以正好一探究竟。若是好,便留下继续演出。若是不好,就以京韵大鼓创始人的身份将其彻底封杀,并逐出天津。
就这样,在送走蓝玉后,刘宝全独自拿着扇子出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