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韵宁
有张皇后好言相劝,才放下剑,得以忍耐到第二天朝会。怒斥多位宗室教子无方,责令他们反省,又罚得几位典型的俸禄,这才使得李文训的学习生活顺遂许多,有更多的精力跟王傅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到青年时期崭露头角得以被朝廷重用,其后便快速成长至较那位太子长兄也未逊色分毫的地步。
李文训其人算不得什么高风亮节之徒,但也绝非心思深沉、贪权附势的鼠辈小人,自然感恩兄长与娘娘们,费尽心力辅佐兄长,事事以文君太子为先。南国有术士,曾为皇室这几位公主王子相面。说李文训有君王之相,但无守国之力。如有动乱,奸臣横行,自己恐怕也无权衡之能。做贤臣散王辅佐血亲也与其貌不合。倘若长兄福祚绵长,自然能尽其所用。术士见其在诗书礼乐上的天赋不由心生感慨,起了几分怜才之心,又观其治水心得,连连赞叹。二人促膝长谈至鸡鸣时刻,期间蜡烛明了又暗,暗了又明,相见恨晚,不由得多言几句后日如何辅佐兄长、立足朝廷之类的云云。每言此事,文训逐笔记录,唯恐遗漏半句。从此更加谦逊,辅佐长兄丝毫不敢怠慢。其余兄弟姊妹纷纷效仿,宫中自此便是一副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之景。
时人常叹当朝李氏,为各家族兄弟姊妹相处之榜样,并以蒋大人此人行事为耻,感叹蒋氏女教子有方。又折服于李文训的容颜与才学,民间常称以&34;文叔公子&34;,所著字画深受文人雅士追捧,曾一度造就洛阳纸贵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