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六章 远东开发的序幕
董良听后,赶紧让傅善祥传令,将从江北流民中挑选的青壮抓紧送过去。1部分可以安置在函馆。
另外又命令欧宗安在海参崴当地建立华族的据点,以安置这些流民青壮。
每个据点保持几千人的规模。
利用冬季来临前的短暂时间,搭建火炕、窝棚、平整土地。
等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种植合适的粮食作物。
为此,董良还让工部农业司的人挑选合适的耐寒作物。
大豆、玉米这两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被选为过渡的杂粮作物。
另外,董良又从那霸下单从丹麦人那里进口了1些黑麦和燕麦种子。
这个时候,北欧那1块,只有丹麦与东方有贸易往来。
普丹战争还没有打,此时的丹麦是波罗的海的海上小霸王,在印度也有自己的殖民地。
远东的发展规划,董良基本上已经有了1个长远的规划。
第1步是赶走沙俄人,然后从海参崴向北沿着海岸线和黑龙江的下游沿岸建立据点。
第2步,将这些据点变成武装移民农场,也就是建设大队,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
之所以要这样安排,那是因为这里并不太平。
华族暂时还不会向黑龙江的中上游发展,那样的话就要与满清的黑龙江将军府接触。
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属于3姓辖区,还有1个名字叫3年巡查区。
当年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迁移赫哲族3姓于此。他们分别是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
官军3年才来1次,现在他们估计已经很久没来了吧。
沙俄人的入侵,咸丰可以容忍,但是华族要是将势力渗透到这里,满清绝对不会答应。
这种心理其实容易理解。
但是黑龙江下游和远东沿海的地区,早就已经被沙俄人夺走,黑龙江将军府和吉林将军府都已经不再派人巡查。
董良终于松了1口气,朝鲜南部的起义,还有华族对荷兰人的战争还在继续,但是这两个战场对国内的北伐都没有任何的影响。
接下来就是发动华族的北伐之战了。
……
天京城中,诡异的暗流还在涌动。
洪秀全依然在1600人的伺候下吃喝玩乐,吃饭时享受348人庞大乐队演奏演出。出行乘坐54人抬着的黄缎大轿。每天都有88个女人陪睡。
杨秀清的排场也差不多,奏乐的人有240个,轿子是48人抬着。
不过杨秀清与洪秀全不同,那就是杨秀清干活,洪秀全不干活。
东王府就相当于天国的总理衙门,处理1切政务,下面设有6部,每1个都有12个尚书。
因为战略转移西北的事情,东王府最近分外地繁忙。
刚刚送走了陈平,1个身型有些佝偻的男人闪进了东王房间。
李前是1个阉人,据他自述是1个太监。原本被清廷派在江宁守明孝陵的。
不用怀疑,满清入关的时候打的旗号是帮大明皇帝报仇的。这是他们继承大明的法理基础。
因此,满清1直派人保护大明的皇陵。
那时候太平军刚刚打进江宁,诸王都在建造自己的府邸。
这个李前就被抓到东王府做了内侍。
李前只有2十几岁,做事勤快、机灵。将杨秀清伺候得很舒服。
于是他很快就成为了东王府内侍中的小头目,职务上相当于御前太监。
杨秀清让他负责监视府中内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