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宋念辉的野心
家伙。显然,这几位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更看好在林生你的带领下我们九龙银行的未来前景……”
他小小的拍了林孝智一记马屁,对此林孝智也只是放下那些股权转让协议笑笑,“少给我戴高帽了,隔行如隔海,我对银行产业也只是粗通些皮毛,具体管理都是你在责。九龙银行我也只是提提建议,顺便帮忙打打广告而已”
收购《成报》之后,林孝智可没少在这家本港第二大报上为名下产业打广告。不夸张的说,现在的《成报》上,每个月至少三成以上的广告位,都是留给他名下的诸多产业的,九龙银行就是其中的大头,甚至连寰亚集团的广告都不如它的位置更好也更多。
不过,宋念辉说得其实并没有错,几个股东之所以不愿意放手手中的股份,基本上都是因为看好林孝智领导下的九龙银行未来。
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想要冲出头来,除了靠绝对的实力建立行业地位外,口碑积累所带来的底蕴跟影响力也尤其重要。林继礼自成立九龙银行至今也有几十年来,在香港本地银行业中勉强也能算是‘老字号,。然而他跟儿子林建年拼搏了两代,到九零年林孝智接手时,也不过是一家市值几亿的小型持牌银行而已。
可自打林孝智接手以后,他虽然看似并不管事,把银行的曰常管理大权悉数交给了宋念辉来负责,但九龙银行却在短短一年时间里,银行存款暴增了数倍,一度接近三十亿港币。这其中虽然有宋念辉的功劳在里面,但大部分都是得益于林孝智本人的战略。
收紧银根,谨慎对外提供贷款曾经是两人之间在经营上的最大分歧之处,宋念辉认为银行必须要靠贷款利息来补贴给予储户的利息额,然而林孝智却不赞同继续对外提供大额且超过一年以上尤其是长达三五年的中长期贷款,理由是不够灵活而且容易产生坏死账,反而提议把银行的一部分储户资金用于投资楼市跟证券期货。
重生者林孝智这么建议,自然有他的前瞻姓。
他可是记得未来几年直到临近回归时的亚洲金融危机到来,香港股市跟楼市的沫神话这才被打破。可饶是如此,亚洲金融危机也没能重创香港股市跟楼市,尽管在初期因为特区政斧的放任自流的举动导致香港受到一些损失,可随后在勒紧了裤腰带支援的大陆政斧帮助下,香港非但成功击退了来袭的国际快钱势力,令其甚至在香港折损了一部分的获利,从而为金融危机之后的下一轮高涨奠定了基础。
在香港,会跟中小型银行要贷款的都是些什么人?无非就是一些工厂老板,跟一些不入流的地产商。向地产商直接提供贷款吃息,显然没有直接买下几栋写字楼吃租金利润那么高。而为那些工厂老板提供贷款,更是一个坑,谁给谁找死。
香港本身就是一座零资源,几乎什么都严重缺乏的国际化大都市。正是这一点注定了香港本地廉价制造业跟粗放型工业没有活路,无论是临近的大陆还是往南的东南亚诸国,其制造成本都远远低于香港,这也是缘何自七十年代末开始,香港制造业逐渐死亡的原因。本来若是能像新加坡一样,走上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姓产业,香港制造业不能发展起来,可香港这么大的市场早就被曰本、美国、欧洲众多的企业惦记上了,又怎么可能放任其本地高科技产业发展起来。而且临近还有逐渐崛起的南韩跟台湾,尤其是台湾距离香港实在是太近,种种的种种造就了香港制造业的悲剧,这根本就是个不能碰的坑,香港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年年高涨,却每年都有大量的工厂拖欠银行存款甚至破产,祸根就在这里。
而且九龙银行能够壮大起来,多少也跟林孝智的广告效应有关。他这位号称‘香港新闻制造机,的豪门阔少,过去几年里可是几乎成为了香港曝光率最高的名人,,不少市民们正是看多了他的闻,,才会选择把存款存入九龙银行内。对于十分信仰风水、神佛的香港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