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数声杜宇
基本上,中间的曹军被挤得动弹不得。。。少量地,会有一些夏侯惇的士兵突破,奔向北面。不过转眼就被许褚的士兵杀死。后面的夏侯惇士兵稍后就发觉不妙了,不敢再往北面挤了。于是,动态的平衡里面又包含了静态的平衡。曹军的中间,是‘混’‘乱’的,同时也是几乎不动的。他们已经被挤得动不了了。
虽然没有列阵,却不能说他们不密集。田兰的三千马队就这么冲过来了。
……
田兰的命令,实际上是在让他们是蚍蜉撼树。三千马队自东北方向冲出,对曹军北面散‘乱’的士兵不屑一顾,毫不犹豫一冲向了中间的曹军。
还好,中间的曹军虽然密集,但没有列阵,因而在人群的最边缘,并没有枪林。最前面的几十骑冲上去,倒是杀死了一些曹兵,但自己也‘弄’了个人仰马翻。马队后面的士兵当即就拐了个弯,顺着曹军的边缘往南跑。够得着的,就拿钢刀砍曹军士兵。够不着的,就算了。
对于田兰要求的第一点,这算是做到了还是没做到呢?马队的士兵懒得想了,不是还有第三点吗,保住自己的小命,才是大事。就这么跑着吧。曹军也不可能是无限的。沿着曹军的边缘,也是能够跑到西南方向去的。
实际上田兰并没有想过马队会冲不动曹军。
田兰想象的是,马队从东北方树林冲往曹军的中间。由于事发仓促,曹军没有反应过来,就被马队冲得往南北让开。马队透阵而过,就到了曹军的西南方向,继续跟曹军游斗。再后,曹军反应过来,肯定会组织相应的反击。当曹军以相对密集的队形对付西南方向的马队的时候,就发动第二批埋伏。
计划没有变化快。马队的冲锋,并没有撼动曹军。马队就转向南下,准备从曹军的最南面绕到西南方向。田兰的埋伏的第二批人手的发动前提是。曹军密集队形,面向西南,背朝东北。关于面西背东,将领们理解为曹军没有注意到自己。因而。一上来,条件就满了。在田兰的马队转向南面之后,第二批埋伏就立即发动了。
……
当初张济的步兵进攻郏县的时候,总共死了五千人。但那五千人又分为两千和三千。前两千人,是在鏖战多时的情况下牺牲的。另外三千人则是突然死亡的。前面伤亡缓慢,后面突然加剧。巨大的差别,是因为攻击来自于不同的方向。
其实,这样的道理并不需要仔细说明。很多人都知道,背后的敌人比前面的敌人更加可怕。前面‘射’来一箭,我可以拿盾牌挡住,另外我也可以举刀劈砍,还可以往旁边躲开。而在我不防备的后面,突然给我一箭,我就没有办法了。
伏兵胜敌。主要就是因为伏兵能够在敌军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先期杀死一批敌军。杀那一批敌军,是极为畅快的。但后面就不行了,敌军反应过来了,伏兵就不再是伏兵了,战斗就会进入正面‘交’战的状态。
所谓二次埋伏及多次埋伏,其实就是这样产生的。第一批伏兵出击,突然杀死一批敌军。当敌人反应过来,与第一批伏兵正面‘交’战的时候,第二批伏兵又出来了。
田兰的第二批伏兵埋伏在曹军的东方。只有两千人。数量不是很多。他们埋伏的位置距离曹军很近,约为一百步。事先,他们挖了条沟。其实也不是一条沟,而是断断续续的很多条沟。然后他们藏了进去。再以枝叶草木盖住。
他们出动的时候,在田兰的计划里,曹军正以相对密集的队形对付西南方向的马队。现在,他们看见敌军太密集了,等不及了;自己的马队一冲过来,他们就跳了出来。马队刚一过。箭矢就‘射’了出来。
不需要仔细瞄准。就是那个方向,‘射’过去,就一定能杀死曹兵。中间的曹军顿时伤亡惨重。北面的曹军正在‘混’战,埋伏的马队又正好阻挡了南面的曹军。没有人来救援,要救只能靠自己。
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