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1 章
第六十七章
国门就是从海上被打开的。
苛刻的海禁还有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晏季这些后人眼里,那是最愚昧无知的误国之策。可来到这个时代晏季却不会这么想了。
每一项关乎民生军防的政策出台, 都不是草率做出来的。
就像今天这份奏折, 四爷与九爷几人商量前, 是跟那些幕僚提过的。幕僚给过的办法,再加上四爷和九爷等人想到的, 再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记录在一份奏折里。
之后之份奏折在早朝上递上去,朝中大臣再讨论。朝会后,御书房里康熙还会再带着阁臣们开小会儿, 等前前后后的利弊都讨论到了,做到集众家之所长后,提案才有可能实施出来。
像是当堂上奏,便会允许的事项要么是有前例可依, 要么就是之前便已经私下讨论过的。
所以闭关锁国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所有顶层决策者的谋议。
都说天子大权在握,但其实真正能说一不二, 不计较后果做决定的通常都不是什么明君。
╮(╯▽╰)╭
现在康熙有了远征军, 大清朝朝着世界迈出了第一步。华夏人从来都不是被动挨打的民族,他们缺少的是发现和认清现实的眼睛。从今以后...这个世界终将迎来一个强势而不乏野心的民族。
海上驻军,沿途设有梢岗, 若是能再抢些往来的外国商船就好了。
英国不是有不少贵族就是这么发家的吗?
也许等到康熙等人认清了现实,在大清江山不能分给所有儿子的时候,康熙说不定还会慈爱的将海上那些‘无人’的海岛或是大陆当成封地赏给儿孙们。
像是处境尴尬的太子,像是好战的直郡王, 像是生了一身反骨,看了就让人闹心的老十四......
分家饭,也不全是难吃的。
(→_→)
“满人是马上得的天下,蒙古草原,骑兵赫赫,大清一直以来也都更重视这一部分军防。大清开国多年,只有商船出过海,朝.廷却不曾派人出去过。前朝还有郑和下西洋的典故,到是咱们这里竟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也不知道那些番邦商人将我大清多少国事传回国内去。”说到这里,四爷又想要驱逐番邦外国人了。
在自己家里放着别人的眼线,咋就辣么不舒服呢。
晏季点头,“自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后,大清的海军便再无战事。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当年上过战场的老将或是垂垂老矣,或是已经不在人世,大伯带着一批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的海军出海,皇玛法最近一直担心不已。”顿了顿,晏季又接着说道,“朝.廷不允许打造双桅杆的帆船......海军的船只竟比番邦的商船还要单薄。听说番邦的大炮射程极远,也幸好...及时,否则长此以往,必生祸乱。”
不能造大船,不能防海盗,人才又断档.......国人只能蜗居在国内,而不能怒海争锋。
在世界各国疯狂殖民,为子孙寻找生存空间的年代,大清不但不扶持,反而却严禁中国人海外开拓,最终是自取灭亡。不出百年,将华夏生生拖成了旁人的殖民地。
晏季不由想到当年,他第一世的时候。他们的国家成了两个邻邦小国的战场。
百年屈辱,至今回想起来,心中仍是愤慨难平。
这么看来,那些引诱太子吸烟的人还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不过转眼晏季又想到康熙做的那个扣。
这位的撒气方式一箭三雕,也够清新脱俗的了。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四爷等人也终于意识到威胁大清的不单单是蒙古,还有来自海外的洋鬼子。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儿子都不可能放纵的帝王,又怎么可能让个外三路的虎视眈眈?
大清的海军这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