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章 如何避免神仙 打架的尴尬?
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一仆二主》,说的是一个离了婚的打工仔,一边是顶头上司女老板喜欢他,一边是资深高级女白领青睐他,他呢,两头讨好,疲于奔命,焦头烂额。
其实这在混过职场的看来,纯粹是矫情,嘴上叫苦不迭,心里却是偷着乐,这也叫“一仆二主”?这叫左右逢源好不好?要是职场上真碰上了“一仆二主”,那种纠结、焦虑、郁闷,真是说起来全是泪。
比如说,让你负责办的一件事,结果呢,大领导和小领导有意见分歧,或者不同业务线的领导意见不一致。脾气好一点的,笑着说:“我的意见要是没问题,就这么办吧。”性格厉害一点的,脸一板:“你脑子进水了?听不懂啊?要不这事我来做啊?”这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啥叫顾此失彼,啥叫吃力不讨好,你就像一个煎饼,这边是煎熬,赶紧翻个身,那边还是煎熬。各种各样难堪的情形,各位自行脑补吧。这就叫“神仙打架,小民遭殃”。
领导有不同意见时,怎么办?据说这是职场面试的常规题目,问一下“百度”,参考答案也挺多。比如“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方法应对”,比如“正确深入领会领导指示的精神实质”,比如“仔细认真地向双方做好解释沟通工作”,比如“从有利大局的目标出发”,比如“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见解,供领导参考”,甚至还有直截了当的:“谁厉害听谁的”。正确不正确?正确,管用不管用?管用。
但生活的精彩,就在于它往往超出考试大纲。比如吧,很多时候两位领导有了截然不同的指令,并不仅仅是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不同或是处事风格的不同,而是隔山打牛,言在此而意在彼,借着这一件事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这个时候,无论你是“从有利大局的目标出发”,还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见解”,都只能是隔靴搔痒,让自己越来越陷入被动。
类似的情况,古人当然也碰到过。他们那时没有“百度”可问,也没有考试真题答案一类的参考资料,但他们也有他们的解决方法。比如下面讲到的两招,公务员考试未必有用,但实际工作中,绝对派得上用场。
清朝末年,湖北省江夏县有个知县,叫陈树屏,在当时以“能吏”著称。他不但绝顶聪明,而且熟谙人情世故,用现在的话说,智商、情商都是一流。陈树屏在江夏知县任上,遇上了晚清有名的“戏子冒充光绪案”。
当时武昌城里来了神秘的两个人,其中做主人的,相貌、举止都像极了光绪,另一个服侍的自然是太监,放出风是被慈禧软禁在瀛台的光绪逃了出来。一时大小官员宁信其是,不信其非,纷纷前去拜访,献上钱财礼物。而陈树屏在见过一次后,就起了疑心。
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也从京城的朋友处得知此事蹊跷,将此两人交由陈树屏严审。果然这“光绪”是宫里的戏子,容貌与光绪十分相像,又因常在宫中演戏,对光绪的举止和宫里的规矩也很熟稔,而那太监倒是货真价实的,两人合演这一出假皇帝来捞钱。此事的经过,在民国笔记《世载堂杂忆》里有很详细的记载,而陈树屏正是《世载堂杂忆》作者刘成禺的“房师”(科举考试时阅卷的房官)。刘成禺曾问陈树屏,为何一见光绪便知是冒牌货?陈树屏说:“对方的神情举止,都带有演戏的痕迹,故而只能是一个戏台上的皇帝。”由此可见陈树屏对人心洞察之深,这也是他在官场数十年练出来的本事。
其实陈树屏在江夏知县任上,还有一事。这事虽不如“戏子假冒光绪案”有名,却更可见陈树屏人情之练达。
有一日,陈树屏在长江边上,宴请两位上司,这两位上司,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湖广总督张之洞,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另一位是湖北巡抚谭继洵,谭继洵名气不小,他儿子的名气更大。谭继洵的儿子叫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