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三十一章
大梁三十一年的冬天,一种叫毛线的东西席卷了大半个中原地区。 仿佛一夜之间,这种保暖、便宜又制作方便的衣物便走入了无数平民百姓家中。随处可见拎着毛线篮串门的妇人,她们彼此亲热地招呼着,挨挨挤挤地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手下飞快地打着毛衣。 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女人们很快就在基础的编制方法之上进行创新,研究出了各种新的织法。硬是将原本灰扑扑无甚美感的毛衣,也弄出了点令人叹服的巧思来。 谁也说不清这种东西最开始从何处流传出来的,大部分人都是从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那里听说后觉得心动,从卖货郎那里买来的。尝试之下果然惊为天人,于是口耳相传,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而那群最早敢于吃螃蟹的人,则是给出了一个让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回答 ——每日新闻。 每日新闻如今在整个北方都十分具有影响力,它就像春季田埂上的的蒲公英,看起来相当的不起眼,但却在不知不觉间将种子播撒在了所有目之所及的地方。 直击重点的大事要事,实用贴心的生活小贴士,准确率颇高的天气预报,可以说全部都是百姓最关心最离不开的信息。如今,叫做“每日新闻”的茶馆可谓是遍地开花,谁谁一说去“听听新闻”,便是说去茶馆坐坐了。 不光是普通百姓,就连衙门的捕快、差吏、守城的军士们,都会时不时地去光顾一二。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得很,这里人员混杂,各个阶层、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时不时就能听到些有用的信息。 羊毛线,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登场的。 负责向大家讲述新闻的中年女子,曾经是天桥上的莲花落艺人,说话又脆又亮。在和大家传授了几个防风寒的泡茶偏方后,又故作神秘地和大家说起来高门大户里的体面生活。 “听说呀,那些老爷夫人们现在都不兴穿皮筒子啦!那又沉,又不够暖和。他们呀,都穿叫羊绒的东西。” “嘿!羊绒?那是啥呀?” “羊还有绒呐?不是只有鸡鸭鸟啥的,才有绒吗?” “哎呀你们都别吵吵了!听着听着!妹子你接着讲呀!” 中年女子喝了口苦丁茶压了压:“这羊绒呀……就是那羊毛下面,最底下,贴着皮的那一层绒。少得很,一头羊就能出这么一点。” 女子先是比划了一头羊,又捏了捏自己的小指甲盖,强调羊绒的稀有,“这些羊绒呢,纺成线,然后再织成衣服。听说穿起来轻飘飘的,又暖和又柔软。” “嗨呀……” 众人不约而同地发出慨叹声,啧啧赞叹着大户们的富有和豪奢。 一头羊就那么点绒,纺成线更没有几根了。那些贵人们穿着羊绒线制成的衣服,那得是多少头羊啊! 人对于财富的想象,大多只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好比那个“皇帝用金锄头下地”的笑话一样,普通百姓对于富贵生活的想象是很贫瘠的。要是讲皮草的毛锋和色泽,他们保准听得云里雾里,可要换算成平时生活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一下就有实感了。 “那得多少钱啊……” “可不是嘛!” 中年女子见众人讨论得热烈,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羊绒咱们老百姓是甭想了,可不是还有种便宜的吗?大伙试试那个!都一样的!” “什么便宜的?” “说说!说说!” 女子等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才笑道:“是羊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