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急行军
张本王的告示。”
“遵命。”
铁铉欲言又止,但是一路看多了朱梓的神奇操作,又将怀疑先咽了下去。
五万多百姓在路上已经有所熟悉,并已经组成了简单的一营营队列,在朱梓这个提前给粮,还每一营借一辆马车的政策下,飞快再次重组。
100营迁徙的移民,围着各自的马车,直接跑到了朱梓这队骑兵的前面。
第一天,仅仅半天,整支移民队伍就前行了40里。
“殿下,高明啊!”
徐辉祖看着堪比急行军的队伍,都忍不住对朱梓竖起了大拇指。
“我也看懂了,实际上从这里到银川也就一千五百多里,每人所耗粮食五六十斤也就够了。”
“但殿下答应了百斤粮食,这些百姓必定会为了省下下粮食,拼命赶路。”
“如此一来不仅迁徙的移民可以快速到达银川,而且到达后殿下不用为他们短时间内的粮食担心,这是一举多得啊。”
一向沉默的盛庸突然补充了一句:“不仅取信了百姓,获得民心,还沿途做了宣传,潭王的美名会快速传播出去。”
而徐辉祖想了想也说道:“殿下,移民的数量差不多就好,不然太子也会难做的。”
“嗯?”
听到徐辉祖的话其他三人都是一阵莫名其妙,这潭王移民,太子怎么就难做了?
徐辉祖不好解释太明白,只是说了句:“太子的美名,才是最好的美名,陛下也最想听到的美名。”
“我知道了。”
朱梓立刻点头,这徐家不愧是求生欲满满的徐家啊。
这是担心自己名气太高,抢了太子朱标的名头啊。
虽然朱梓没有抢太子之位的想法,但保不齐有白痴用这个做文章,挑拨他们兄弟感情,甚至让老朱误会。
所以,接下来的一路朱梓没有再进行移民计划,而是快速向着银川行军。
有他的粮食,再加上经验丰富的老人带领,每天最少都能赶路80里,让盛庸和徐达直呼“急行军也不过如此。”
其实这速度,也就是常行军的速度而已,称不上急行军。
在古代:“常行军”为时速八至十里,日行程七十里左右;“急行军”为时速二十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百里以上,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
如果是受过训练训练的军户跑出这个速度,还算正常,但这是五万多以老人妇孺为主的百姓,就堪称奇迹了。
当应天府的朱元璋收到杨贵的最新奏折时,还是那句感叹:“老八当真有造反的潜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