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借东风
嘉宁郡主病逝, 昌平侯交出兵权,齐王系和丰王系又回归平衡。
但此时松口气为时过早,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进入五月后, 各地报灾的奏疏逐渐多了起来,春旱少雨, 秋收会是大问题。
和兵部一样,皇帝勒令户部, 核查太仓粮食。
太仓就是古代的粮库, 自建都起, 陆陆续续在北京城修建粮仓,大约五十个,能储藏近百万石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不止在城内, 京城到通州一带也建有十几座太仓, 储存的就是通过大运河运输过来的漕粮, 史称南粮北运。
储藏在太仓的百万粮食,能保证京城在围城、年景差、遇大灾等情况下,依然能稳定粮价,安抚民众,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这么多粮食, 没有猫腻是不可能的。
官员们知道太仓的重要性, 可还是会打它的主意, 且必定打它主意。
有良心一点的,把新粮换成陈粮(每年各省都要运输新鲜的漕粮入京), 替换下的陈粮发成工资。所以, 官员们的俸禄中, 粮食永远是陈的,遇见黑心的,还可能遇见霉粮。
霉粮好歹还算粮食,没心的直接换成砂石,吃都不能吃。
皇帝突然说要查,一时兵荒马乱。
讽刺的是,大部分贪墨者的第一选择,并非买粮填补,而是送钱打点关系,希望上头的人收了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回,皇帝专门让许尚书和张侍郎一块儿办这事。
许尚书不怎么得罪人,只要别贪得过分,拿沙子当粮食,过得去的,他肯定放人一马。下头的人受了他的人情,今后自然要还,一来二去的,人面就广了。
可他做了好人,张侍郎怎么办呢?
倘若和许尚书一样拿钱办事,钱肯定比许尚书少,锅却指不定要自己背。
这种亏本的事,张文华才不干。
他在官场沉浮二十多年,比起谢玄英的耐心周全,做事更不择手段:买通仓库守卫,传递假消息,假装买家,花大价钱贿赂,搬完粮食就披上官服核查,打一个措手不及,收钱不办事……
总之,精彩程度更高,底线更少。
毕竟谢玄英查武库,纯粹是看不惯挖国家墙角,而张文华干活,是想把许尚书拉下马,自己上位,当然更卖力。
身旁有人虎视眈眈,许尚书行事自然谨慎。
他只收小钱,压小事,并盯死张文华。没多久,把他手下买家的人钓了出来,立即反咬,说他贼喊捉贼。
张文华不料许尚书反应这么快,只好说“误会都是误会”,退让半步,把这最大的一笔亏空压下了。
两人互扯后腿,弃车保帅,中低官员纷纷落马。
粮食出了差池,比私卖火器可严重多了,也不是昌平侯这样的分量级人物,等待他们的只有人头落地。
每当这时候,平日冷清的刑部官员家,少不了走动送礼。大理寺复核案件,也不乏人打点。
陈老爷在大理寺干了六年多,迎来了第二波春天——上回是归宗,各级官员纷纷下狱,家属各方送礼。
倒是都察院,蔡都御史是上任户部尚书,此番避嫌,没掺和。
五月中,皇帝催了一回。
刑部飞快结案,交由大理寺审查,无误后上报皇帝,由皇帝裁度。
皇帝按照贪墨的多寡,判了斩首、绞刑、流放,同时抄家发卖,所得钱财归入国库。
因判的是秋后处刑,而非立决,犯人被关在大牢等死,他们的家人则被赶出了家门,或是直接被发卖。
此时,家眷的境遇就是两重天了。
判流放的犯人家眷,只是被赶出去,还能寄居在亲戚家,或是住进女子嫁妆的宅邸,不过奴婢作为资产,不能带走,全部被卖掉。
若是被牵连的家眷,则比奴婢更惨,奴仆还能找下家,